第(3/3)页 比如银鸥雏鸟的啄击反应,它就只能被亲鸟喙上的信息激。一个银鸥成鸟模型,哪怕其他部分非常走样,变得它爹妈都不认识,只要喙上的一些特征不变,就可以触幼鸟的啄击。 这种“睁眼瞎”看起来是很傻,实际上却是非常有效的一套机制。 因为,如果动物的行为只被周围环境的极少数信息触动,那它的行为反应会大大简化,失误大大减少。只要这类信息,可以代表生物学意义上的客体——如捕食者,猎物,巢穴,产卵地等。其他信息就是多余的,不必要的,甚至会分散注意力。 当然,关键刺激的形成是有要点的,这个要点是它在所属的环境中必须独一无二。如果做不到这点,那极有可能会生误判。 比如银鸥成鸟喙上的特征,在银鸥雏鸟所在的巢穴里就是独一无二的,只有它的父母有。因此在长期的进化中,雏鸟才变得只对它们有所反应。巢穴里的树枝、枯叶,可变不出这些玩意。还没长好翅膀之前,它也只能呆着它的小窝里。而且除了人类这种“好管闲事”的动物,又有什么东西会模仿它爹妈的嘴,来查看它怎么啄东西的。 关键刺激,还有可能诱变为常刺激。 一个突出的例子,是杜鹃雏鸟的嘴裂斑纹——它比山雀雏鸟的嘴裂斑纹更加醒目,可以更好的诱山雀父母的喂食行为。 这也是关键刺激这一类机制的缺点。 因为判断的信息太小,很容易被有心人,有心兽,有心鸟利用。像人类,虽然隔壁老王自古未决,以至于需要通过基因来判定接盘和绿帽问题。但再怎么样,也不可能把黑猩猩、猴子、狒狒当成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孩子啊。这是因为人类判断亲子的机制更复杂,远不是什么“嘴裂斑纹”单一的信息可以比的。 这一次,李维是将黑白蟒蛇身上的要素,统一划分为气味、声音、形态,准备分别从嗅觉、听觉、视觉入手,来查看引斑点蜥害怕关键刺激是什么。 是蟒蛇的气味?还是嘶嘶叫的声音?抑或它的形状,它身上的某些斑纹? 而最后的结果,让李维大吃一惊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