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而且,灯光也不会特别的明亮。 注意力终归还是要放在舞台节目本身上的。 台下的灯塔本地人很多。 绝大多数的人,实际上并有没对背景故事有太多了解,也并不会有太多的想法。 实际上,国际报道的一些东西,或者说“外国人对XX的看法”什么的,这些东西,实际上都只是少数,容易被人放大。 真正的灯塔人吧......你都别聊太多别的,哪怕给人家灯塔本国地图让人家认,或许都会觉得这是澳大利亚。 或许国人很难想象。 灯塔人讨论的话题是“美洲好像是中国人发现的”“对,印第安人是中国人后代” 甚至有欧洲人为了吐槽灯塔人烂到突破想象力的地理,在推特凭空建了一个国家“里森堡”。 然后灯塔网友短暂的怀疑人生后...... 相信了! 怎么可能没有里森堡!一定有的! ........基本可以说是毫不知情。 而面对这种情况,歌剧给出的故事背景,其实很能被观众们所理解。 哦,这是二战时期的故事。 哦,这是CN二战时期发生的故事。 故事的剧情其实也很简单,并不难。 只不过,对于“军队”的不同感受与理解,让不少观众们一开始非常的不适应。 【哈?这个抚养女主角海棠长大的舅舅,居然会为了掩护受伤的大兵牺牲?】 这种情节,在灯塔人看来,实在是太魔幻了。 根本难以置信。 你让灯塔人怎么去理解“军民一家亲”? 人民的军队,本身就是独一份,灯塔的大兵在这方面怎么可能有可比性? 要不是充满民族风味的歌剧本身让这些观众感到好听......或许真的会很有争议。 但是接下来,圆润打磨而出的许多剧情,却让观众们逐渐的理解了起来。 这个世界上,没有无缘无故的恨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。 在剧情过度中,在介绍中,观众们也理解了。 哦,这个军队,其实本来就是一群老乡们,打算保护另一群老乡们而建立的。 这理解起来就简单许多了。 在灯塔,当兵只是工作,不过,稍微想一想,如果为了去保护自己家人而去选择战斗,灯塔人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。 不少灯塔观众开始理解了起来。 每一个地方的普通人其实都是一样的,你让他们理解什么价值观,目标,或许难。 但你要说“你要像个男人一样去保护你的家庭”。 那全世界能站出来的爷们可就太多了。 士兵原本就是老乡,并且履行着帮助老乡,拯救老乡,保护老乡的责任。 老乡投桃报李。 这理解起来就很简单了。 之后呢? 海棠的丈夫为了保护其他大大小小同样的家庭,参军,为了保护其他的普通老乡牺牲。 海棠为了保护军人遗孤,不得不忍痛看亲生儿子的惨死。 这放在灯塔,就有些魔幻。 尤其是在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来更是如此。 但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被接受的。 毕竟,欧美类似于报恩的故事也是有的。 懂得知恩图报的人也并不少。 甚至还有“感恩节”嘛,对吧。 你别管到底是什么方式去感恩的,反正恩肯定感也是感了的,手段不同,那叫文化差异。 歌剧剧情能不能被接受,主要还是要看前因后果之间,铺垫的如何。 而看到这些的时候,这些灯塔观众们更加感受到了差异性。 灯塔人可以为鸡鸭鹅狗还有猫而奉献生命,但绝不能为了他人奉献生命。 歌剧里故事的行为与发展,我可以理解,也可以欣赏。 但这是只存在于东方的故事,在灯塔指定是不可能的。 灯塔感恩的方式是“大恩无以为报,那我就只能鲨了你”。 果然。 台下,已经有少数清醒的灯塔人开始绷不住了,和身边人交流起来。 “哦,吉斯,这太梦幻了,放在灯塔是不可能的。” “是啊,劳特,灯塔会选择攻击开火,印第安人有话要说。” 凡事就怕比较。 再加上近些年来,CN在国际上的宣传越来越多,得以看到世界一部分真面目的网友也自然越来越多。 而就算不懂这些的,去理解一个歌剧,自然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。 “虽然我不会用我儿子的生命去换恩人儿子的生命,但吉斯,我觉得,我可能会用我自己的生命去换。” “......可是......这故事是战乱年代,我们可能没法去感受,如果没有这个母亲,两个小孩子也.......” “唉,也是,战争啊,就是对人性最大的拷打。” “这种选择题,着实难做啊。” 观众们感慨着。 在战争中绽放的人性,无私,大无畏,这些灯塔观众们见到的也并不少。 比如奥斯维辛集中营中,为了拯救他人而选择主动替代其牺牲的神父科尔贝。 就算是现实,曾经1982年佛罗里达公司的90号航班坠入结冰河水的事情中,80人的航班只有幸存的五位乘客与一位机组人员,阿兰德便是其中之一,死死抓住残骸,将救生圈五次递给他人,将救生衣给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,最终死亡。 像是泰坦尼克号上可以凝滞出丑恶的污浊,也可以绽放伟大的爱情与奉献。 反正你别管灯塔现实咋样。 别管是不是说一套做一套。 ......起码是理论上,电影上,绝对是见过不少。 毕竟,灯塔电影大家也懂的都懂。 虽然这种红色题材的歌剧,拿到灯塔来演出,确实容易陷入争议,或者彼此价值观或是一些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,导致容易不温不火或者扑街。 但本质上的一些东西其实也是共通的。 第(2/3)页